3月3日,光能杯跨年分享会暨第十四届光伏经销商论坛在苏州召开,日托光伏总裁张凤鸣博士受邀出席,并分享了晶体硅光伏技术及趋势解析。与此同时,分享会颁奖典礼现场,日托光伏凭借高效背接触MWT组件荣获最具影响力光伏组件企业-衰减率领跑者大奖。
过去20年以来,光伏电池从12%的转换效率跃升到目前的23%以上,光伏技术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但是现在,光伏行业似乎遇到了“进化瓶颈”。如何在行业纷繁多样的技术中寻找一条合适的技术路线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论坛现场,张凤鸣博士从“PN结的设计”、“表面增效措施”、“电流的收集和传导方式”三个要素探讨如何增加电池和组件的转换效率,逐步梳理电池组件增效技术,与行业共同找寻技术突破新发展。
谈及目前行业内常规晶硅组件封装技术,张凤鸣介绍到,目前行业中占绝对主流的电池以P型电池为主,其主要特征是电池的正负电极分别位于电池的不同面(正面或背面),这意味着组件需要焊带串联不同面上的正负极,这不仅增加了正面遮光面积,影响组件效率;且“经过焊接和封装后,电池片上(特别是电池片边沿)存在较大的应力,在制造、运输、安装、运维等过程中,这些应力将演变为隐裂纹/裂纹,从而导致组件功率的衰减。”此外,焊带应力的存在,阻碍了薄硅片的使用,从而无法实现进一步降本;不仅如此,焊带设计不仅影响组件外观,其含铅设计更是为组件回收增加难度。
因此,通过电池片背面与背面之间的连接实现电池片之间的正负连接成为晶硅光伏组件封装结构的必然趋势,张凤鸣博士总结到:“将电池的结构重新设计以改变电池片的电流传导方式,使得电池正负极均分布于电池片背面,便可充分发挥背面连接的优势,克服焊带焊接的缺陷。”进一步推进光伏组件的降本增效。
金属缠绕穿孔(MWT, Metal Wrap-through)便是光伏行业对背接触设计组件有效探索。其成功实现电池电极背面化,“相应的组件封装即可采用导电背板接触式的连接方式,从而全面克服常规焊带连接的缺点,实现高效率、低应力(高可靠性和长寿命)、薄硅片(低成本)、外观优美、无铅等优势。”张凤鸣博士介绍到。
日托光伏荣获最具影响力光伏组件企业-衰减率领跑者大奖的“功臣”便是高效背接触MWT组件,其以导电箔代替焊带,去除焊接应力规避微隐裂,从而降低组件功率衰减,提高电池片组件的可靠性。相关光伏电站的发电数据表明,日托光伏高效背接触MWT组件项目的运行衰减率远低于同类常规组件项目,低衰减率优势获得行业认可。
日托光伏对高效背接触MWT技术探索从未止步,张凤鸣博士坦言:“目前基于P型电池的MWT技术已实现了30年发电量寿命保险、150微米厚度硅片、无铅化、轻柔性等诸多优点,未来随着MWT技术与N-HJT等的进一步结合,必将作为主流技术展示其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